5月17日是第三十次“全国助残日”,5月11日至17日是第21次“上海助残周”。为引入专业心理疏导资源,提升阳光心园服务能效,并聚焦研讨疫情期间阳光心园学员及家长心理疏导服务,长宁区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5月15日组织开展了“心对话,新启航”2020“上海助残周”心理疏导主题活动,上海心灵伙伴有幸作为长宁区社区心理服务机构参与到活动中。
遵循“理解、尊重、关心、帮助”的原则,通过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途径,引导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拥有平等的心理咨询求助与服务的机会与权利,感受国家和政府的关怀;让每一位居民充分参与社会生活、体验社会福利。长此以往,残疾人的心理素质将会大大提高;残疾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影响自身的成长身心健康、情绪调节、人际交往、问题应对模式,还会影响家庭的和睦、社区的安定与社会的和谐。
残障群体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较健全人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等。如果他们从亲属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帮助,甚至遭到不公正的评价标准和待遇,会产更易生自卑心理。他们在婚恋、家庭、求职等问题上遇到的不顺心会加重其自卑情感的体验。
由于过于敏感而导致的情绪反应强且不稳定,也是影响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过多地注意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和评论格外敏感,尤其是计较别人对自己带有贬义的、不恰当的称呼。不同类型的残障人员情绪反应也有不同,聋哑人情绪反应强烈,且多表现于外,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盲人情绪反应多隐藏于内心,虽然情感体验很激烈,但情绪表现却不十分明显,而且爆发性情感较少。
躯体残疾者的思维能力和其他心理功能是完好的。精神残疾者也还保持着部分正常的心理能力,且躯体通常是完好的。只要受到必要的教育训练、心理疏导、技能培养等方式,通过代偿作用,许多人甚至可以成为超越正常人的出类拔萃的人物。
长宁区委政法委与残联进一步协作,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平台化。面向群体开展心理科普宣传、心理咨询疏导、公益心理援助。提高全区居民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上海市长宁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十二个心理健康服务试点地区之一,对全国开展并落实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表率作用。上海心灵伙伴为响应十九大精神的号召,为长宁区建设“和谐社区、幸福市民”的工作起到推动作用,积极组织集团内专业心理咨询师团队人员,为市民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21-80110808,4009200525、小冤家线上心理咨询APP,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倾诉和咨询服务,对致电居民及时有效地给予支持和帮助。
自线上服务平台开通以来,心灵伙伴通过热线电话、App等渠道为长宁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家长、因疫情保姆不能回沪照看的孤寡老人、刑满释放不便面询人员、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等多个特殊群体提供心理支持,为建设幸福平安长宁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