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而你却在玩手机。这句广为流传的玩笑话对一些家长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担忧。
在前几个月,“上网课”成为学生要求使用智能手机的理由。与此同时心灵伙伴却接到不少咨询手机依赖的来电,很多家长发现孩子拿到手机后难以自控。随着暑假到来,这个问题又会重新困扰起家长。
手机依赖描述了一种问题性行为——过度沉溺于以手机为媒介的各种活动,对手机使用产生强烈、持续的渴求感与依赖感。在手机提供的不同功能中,女性的手机依赖往往与短信和社交媒体相关,而男性更容易对游戏等娱乐功能形成依赖。
由于青少年是最容易发生依赖性问题的群体,所以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根据国内研究估计,我国青少年存在手机依赖或有依赖倾向的比率已经达到15%-30%。
家长亲身观察到手机依赖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沉迷手机不仅增加眼部疾病和睡眠障碍的风险,还激发或加剧了一些心理和行为异常。在小冤家APP,许多学习问题、情绪问题和亲子矛盾方面的咨询都与孩子的手机依赖密切相关。
不太为人所熟知的是,手机依赖还会损害认知功能。持续性使用手机会造成青少年过分专注于网络中的虚拟事物,从而对现实环境中真实刺激的注意降低,工作记忆容量下降,导致更容易发生认知失败的情况。
家长们十分苦恼,明明知道手机依赖后果很严重,却想不通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出问题?到底怎么做才能帮他们摆脱手机的控制?
青少年的前额叶皮层还处在发育期,行为抑制能力尚不成熟,这种神经特点导致他们对手机依赖更为易感。可是究竟哪一个孩子最终会沉迷手机,社会文化却起到关键影响,也是家长需要格外关注的因素。
01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重要的人生探索期,既对未来充满渴望,又对未知感到担忧。他们格外需要与同伴交流。可是当他们难以在现实中建立起社交网络或对团体产生归属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却能帮助他们摆脱孤独。
对社交焦虑的青少年来说,可能的负面评价会让他们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中退缩。而手机社交具有的匿名性提供了保护;这种方式也更便于他们掌控,可以随时进入或中断交流。这些因素都使手机成为一个更好的交往替代品。
02消极应对方式
在询问青少年如何看待玩手机影响学业的时候,有人这样回答:“学习是重要,但是我的成绩不行,老师对我们这些差生基本上也不太重视,所以想学好也没办法。有时候感到很无助,因此无聊的时候只能玩手机。”
学业上的挫败感和人际间的自卑给青少年带来很大压力。如果他们采取消极应对方式,通过逃避、发泄等方式解决压力,这时手机就提供合适的平台。
03父母的“以身作则”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摆脱手机依赖,可是很多父母却没有注意到自己沉迷手机的问题。根据社会学习理论,青少年会模仿学习父母使用手机的行为,孩子对父母行为的观察可以正向预测他们的手机依赖。
当父母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时,他们与孩子的互动就会受到干扰,难以及时回应孩子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当孩子无法从家庭得到足够互动支持时,就会认为自己不够重要,形成更低的核心自我评价。于是孩子会逃避现实互动,并选择通过手机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了解了青少年手机依赖的原因,我们也就可以通过相应的策略来应对了。
家长改变习惯,增加亲子互动
为了改变孩子,家长可以先改变自己,减少手机使用时长,避免孩子观察学习,引导他们更合理地使用手机。当亲子间的互动增加,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核心自我评价提升,手机的诱惑就不再那么难以阻挡。
当孩子在家庭中培养出积极的交往模式,相应也就能更好地发展与其他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信心,在面对同伴间的交往时降低社交焦虑。
打破消极应对方式
生活中的压力不可避免,但压力并不必然导致手机依赖。最重要的是打破原有的认知-行为模式,使他们认识到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并不是只有逃避一种解决方法,从而产生新的行为可能。
家长可以分享成年人的压力经验,使孩子明白所有人同样面对压力,并学到一定应对技巧。另一方面,家长和孩子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期望,避免孩子达不到期望深陷自责。应该建立起这样的认知:不管做到多少,都会比逃避更好。
运动放松,改善情绪适应能力
研究证实,运动疗法对成瘾类行为有干预效果。在运动后高度兴奋的神经细胞得到休息和调整,增强个体对外界变化的情绪适应能力,转移青少年的不良情绪。由于回避负性情绪在青少年手机依赖的一个主要动因,因此运动能够削弱手机依赖。而在群体运动项目中,青少年还能得到建立社交网络的机会,同样有利于摆脱手机依赖。